站点介绍
4月26日为贵州省第四个“人才日”,期间,贵阳市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龙章怀接受贵阳广播电视台专访,聚焦社会关心关切,回应人才工作热点话题。
贵阳市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龙章怀:自2021年起设立贵州省“人才日”以来,贵阳贵安深入落实省有关部署要求,认真谋划开展本级“人才日”系列活动,以专属节日致敬人才、礼赞人才,在各方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人才日”活动。今年,我们结合省级安排部署,在充分总结往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意见建议,将在4月中旬至5月底集中开展贵阳贵安“人才日”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米乐m6官方网站、惜才的良好氛围。今年的“人才日”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24年贵阳贵安“人才日”活动,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将参加赴外引才活动,主持召开专家人才座谈会,听取各方面专家人才意见建议,并致以节日祝福,勉励广大专家人才在各自领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以网络视频形式,推介贵阳贵安人才发展环境,宣传引才政策措施,发出引才、用才、留才“最强音”。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认真落实人才工作主体责任,积极谋划和推进人才工作,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米乐m6官方网站。
二是聚焦重点、广纳贤才。坚持服务“四主四市”战略,紧盯重点产业领域,不断提升招才引智针对性、实效性。各级各部门将依托省人博会开展事业单位“绿色通道”引才、“以才引才”精准荐才、“重点企业”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贵阳贵安高校毕业生留(引)筑行动将与高校共同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同时为企业送人才、送政策、送服务。高校毕业生省地联聘行动将在贵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清镇职教城举办专场招聘会;赴外引才活动将到省外重点高校宣传贵阳贵安人才政策,邀请省外高校毕业生来筑就业创业;“强专科·引人才”专项行动将通过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方式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市级有关负责同志的见证下进行集中签约。m6米乐官网app登录
三是做优生态、激发动能。聚焦“人才日”主题,我们将推出多渠道、多样态的融媒体作品,开通地铁“人才专列”和重点公交线路“人才专线”,充分利用大型商圈、城区流量路段、大中专院校户外LED大屏等重点场所加强主题氛围营造。开展第三批市级专家工作站申报评选授牌,鼓励引导专家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创新创业,破解技术难题。启动2024年贵阳贵安“科学家工作室”申报评选和“科技专员”服务企业专项计划,组织重点产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进行专项对接,推动产才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开展专家国情研修和人才工作者培训,进一步激发专家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提升人才工作者落实“强人才”各项目标任务的能力和素质。
各地各部门也结合实际策划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比如,云岩区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竞赛,观山湖区将精心组织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等活动,清镇市、修文县将启动市(县)委联系专家评选命名,经开区将组织开展“人才引领·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市直有关部门将各展风采,有序开展专家人才座谈、访企拓岗促就业等活动,推动形成市县联动、全域覆盖、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动,积极营造全市共庆佳节、人才近悦远来的浓厚氛围。
今年3月,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贵阳市委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全面推进贵阳贵安人才集聚高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将贵阳贵安人才工作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实施意见》明确打造“筑才”品牌、实施人才行动、搭建人才平台、优化人才政策、健全人才机制,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集聚高地,以贵阳贵安人才高质量发展夯实“强省会”的智力支撑。请广大媒体朋友持续予以关注,进一步加大相关人才政策的宣传报道力度,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激励更多人才汇聚贵阳贵安、扎根贵阳贵安、共建贵阳贵安。
贵阳市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龙章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贵阳贵安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和创新驱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有力推动人才工作大踏步前进,人才总量突破138万人,成功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达59.64,在10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位列第27位。
一是坚持大力引才,构建招引体系。我们紧盯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重点领域,依托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人博会“绿色通道”、编制外引才、柔性引才等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焦“1+7+1”重点产业编制引才目录,协同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近两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6000余人,新增大数据、制造业产业人才9万余人,新增农村实用人才2.7万人。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我们2021年启动高校毕业生留(引)筑行动,严格落实市领导领衔包保和市直部门责任包保机制,持续为高校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近两年吸引23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在筑就业创业。
二是坚持大力育才,完善培养机制。我们始终坚持把本土培育作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全省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人才集聚地优势,持续做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六类人才”培育。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强化青年科技人才、青年社科文艺人才、青年卫生人才、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培养,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市级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6200多期,“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2.9万余名,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2100余人,培养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140余名,培养选拔市委联系专家261人。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贵阳市斩获3枚银牌、1枚铜牌和26个优胜奖,居全省第一。
三是坚持大力用才,激发人才活力。我们积极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级、省级各类平台498个,平台对人才的承载力、服务力显著提升。坚决破除“四唯”倾向,将人才年薪、个税缴纳额度、企业(行业)认可、重大赛事获奖情况等纳入人才评价指标,对重点人才探索推行“一事一议”、举荐制等方式直接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真正做到为人才“松绑减负”、“搭梯架桥”。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并按劳取酬,近两年吸引219名科研人员到贵阳贵安兼职创新创业。推进属地13家试点单位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鼓励人才有序流动,设立“人才编制池”,统筹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和重大产业项目互动招引“123”计划,支持27个人才(团队)领衔项目,支持资金9.96亿元。
四是坚持大力留才,优化发展环境。我们不断完善“筑人才”APP、“人才之家”等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打好“礼遇人才”政策组合拳,全力当好为人才服务的“店小二”。做足“筑才卡”成色,围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筑才卡”认定标准,完善A—H八级服务保障体系,建立政策服务清单,累计发放“筑才卡”20余万张。做优人才津补贴,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人才工作相关经费,对新引进人才的企业给予薪酬补贴、揽才补贴、柔性引才补贴、猎头补贴等补贴,向新引进的人才发放安家费、生活津贴、租购房补贴、实习补贴等补助,进一步放宽申报条件,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兑现效率。做实“三最”户籍政策,推行“落户政策最宽松、落户流程最方便、落户时限最快捷”的户籍政策,实行“零门槛”落户,身份证办理7个工作日取证,居住证办理当场取证。做强住房保障,完善租购并举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筹集人才住房3.2万套(间),市场可优惠购买房源1.1万套,可租房源3.5万套。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奖励赠与或免费租住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可最长免费30天入住“筑梦驿站”,按每月200—800元标准领取租房补贴;在筑首次购房人才可享受最高100万元购房补贴及备案价下浮10%的购房优惠。做实岗位供给,落实企业稳岗拓岗政策,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效好的企业给予最高10万元的奖励,对在贵阳贵安实习的大学生发放实习补贴,近两年累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37万余个。
贵阳市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龙章怀: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总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兴市战略,聚焦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抓好落实。
一是打造一个品牌。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突出特色亮点,全力打造“筑才”品牌,努力把贵阳贵安打造成为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
二是实施一个行动。落实市领导领衔、部门包保工作机制,精准摸清黔籍大学生信息,持续为高校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推动更多高校毕业生在筑安居乐业。加快推动制造业人才、大数据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集聚,持续壮大产业人才队伍。加快补齐紧缺型人才短板,全力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重点领域人才素质、人才结构全面升级。
三是搭建一个平台。依托城市大脑,建好人才信息平台,打造统一指挥调度的“强人才”驾驶舱、指挥舱。做强人才集团和人才园区,加快中国贵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打造人才服务平台。聚焦产业、人才、教育、科技联动重点,打造贵州科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四城”联动平台。
四是优化一套政策。打好“卡、钱、户、房、岗”人才政策组合拳,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完善“筑才卡”分类认定、分级保障、分层落实体系,落实用人单位、平台、人才等奖补政策,实行最宽松、最方便、最快捷的“三最”户籍政策,构建免费住、免费租、补贴租、优惠购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更多优质岗位,让各类人才在贵阳贵安创业安心、工作顺心、生活舒心。
五是健全一个机制。聚焦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问题,持续完善统筹、调度、保障、评价、宣传机制,压紧压实各部门、区县人才工作责任,凝聚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